成功的教育體系堪稱芬蘭的“名片”。該國學生在經合組織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表現出眾,各國政界人士和教育專家不止一次遠赴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取經”,希望找出教育成功的秘訣。
2016年,芬蘭將開始該國“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教育改革計劃”,廢除傳統(tǒng)學科教學,開展“主題教學”。對于這一“過于大膽”的改革計劃,包括芬蘭在內的許多國家開展了激烈的討論。這一教育模型是否會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教育方式?
“我們需要完全不同的教育”
這是一堂英語課,但白板上掛著色彩斑斕的歐洲大陸地圖,孩子們需要在上面展示不同國家的天氣狀態(tài),比如,芬蘭今天陽光明媚,丹麥是霧蒙蒙的。這意味著,學生將學習英語和地理結合了起來。
在赫爾辛基Siltamaki小學,240名7歲至12歲的孩子已經接受了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校長瑪麗告訴英國《獨立報》:“我們想讓學生在安全、快樂、放松、充滿啟發(fā)的氛圍中學習。”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對16歲的芬蘭中學生來說,上午一小時的歷史課和下午一小時的地理課已被徹底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芬蘭人口中的“主題教學”或“現象教學”。學生在老師面前排排坐、被動聽講的傳統(tǒng)形式,將被團隊合作解決問題取代。
選擇“自助餐廳服務”課題的職業(yè)學校學生,可以通過為外國顧客服務鍛煉數學、語言、寫作和溝通能力;選擇模特課題的學生將學習化妝、設計等藝術技能;有志于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選擇將歷史、經濟和外語等元素揉合起來的歐盟課題。就連說唱、游戲等也將走進芬蘭課堂。
按照規(guī)定,芬蘭的學校必須每年進行至少一次持續(xù)數周的“現象教學”,走在改革前沿的首都學校則被鼓勵進行兩次。至2020年,所有的芬蘭學校都會完成改革。
“我們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教育,幫人們?yōu)楣ぷ?、生活做好準備?rdquo;赫爾辛基市官員帕斯·希蘭德爾解釋道,過去銀行職員需要統(tǒng)計數據,但現在,年輕人使用非常先進的電腦,教育系統(tǒng)必須被重新設計,以適應21世紀的生活方式,確保孩子擁有未來需要的技能。
“不僅是赫爾辛基,所有芬蘭人都會擁抱這一變化。”赫爾辛基教育官員馬里奧·凱羅如是描述她的宏偉藍圖。
該不該模仿芬蘭改革教育?
從“學科教學”到“現象教學”,芬蘭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國媒體紛紛討論這種新教育方式的利弊,美國彭博社甚至驚呼,這些“聳人聽聞的報道”意味著芬蘭“厭倦了學校”。
《獨立報》稱,英國對于教育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是影子教育大臣特里斯坦·亨特。他認為,教育就應該像芬蘭的“現象教學”那樣,促進學生的適應能力和溝通能力,而不僅僅是將他們推向“考試工廠”。
《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教育改革者約翰·杜威的觀點稱,教育應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報道稱,芬蘭的這種教育方法在二戰(zhàn)前和上世紀70年代的“開放課堂”運動中曾走進美國,因不符合當時人們對公立學校的預期而被摒棄。
印度中學校長阿米塔·毛拉·瓦塔爾興奮地告訴《印度斯坦時報》:“跨學科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學習。我們不需要用數學來稱呼數學,它可以通過教授舞蹈、音樂或美術來滲透,我們?yōu)槭裁催€要糾結于名稱呢?有趣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孩子更好地學習。”
但德里著名教育家戈利·伊沙讓認為,數學和歷史不僅是重要學科,也在日常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是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錯了。“我們需要鼓勵發(fā)現和創(chuàng)新,讓學科更有吸引力,而不是拋棄它們。”更何況,在大學招生主要取決于這些科目的印度,“這一革命性的計劃永遠不可能成功”。
其實,即使在芬蘭,過于激進的改革也遭到了不少教師和校長的反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生專注于研究某一特定學科,在目前的教學中擁有很強的自主性,大幅度改革被他們視為“威脅”。
不過,美國雅虎新聞網報道稱,赫爾辛基市已有70%的中學教師被訓練采用新的教學方法,雖然邁出第一步很難,但適應新教學方式的教師表現出了濃厚興趣。為了幫助教師們適應新的教學方法,教育部門還將給他們小幅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