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大學的面試官,每人每年面試10個學生,并完全由自己判斷錄取標準。除了哈佛大學是由自己學校的錄取辦公室工作人員擔任面試官以外,其他常春藤大學都會選擇已畢業(yè)校友作為面試官。以賓夕法尼亞大學為例,在中國的面試官均由在賓大讀書畢業(yè)后回國工作的中國人兼職擔任。今天我們請來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現(xiàn)任面試官為大家講解常春藤盟校的面試官比較關注學生的哪些方面。更多出國留學相關問題可咨詢天道留學在線專家,如果有任何意見和建議,也請聯(lián)系我們。
美籍華人,哈佛畢業(yè)生、賓夕法尼亞大學現(xiàn)任面試官黃沛云接受了記者專訪。她介紹,常春藤大學的面試官往往是由各校熱心校友組成,在選擇新生時,考察重點往往會放在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以及能否給學校帶來新榮譽上。
在面試前,學校會通知面試官要面試哪些學生,而面試官除了學生的姓名、畢業(yè)學校之外,對學生是一無所知的。在45分鐘至一個小時的面試過程中,面試官會盡量了解學生的經(jīng)歷和夢想,以判斷這個學生以后會不會對學校做出更好的貢獻。如果學生對某樣事物特別感興趣,特別有研究,并且想就此事物長期發(fā)展的話,比較容易打動面試官。其實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前的表現(xiàn)并不代表他未來的表現(xiàn),只能作為參考。我更注重學生的性格好不好,以及學生對學校有多大興趣———你知道,在美國,介紹大學情況的書里,最重要的兩個數(shù)字,一是錄取率,二是拿到offer的學生最終入學率。所以面試官特別希望能夠錄取一些對學校很了解也很有興趣的學生———除非面試的學生條件非常好,讓我驚為天人那種,才不用考慮他對學校的忠誠度。
學習以外的特長最受關注
中國家長最大的誤區(qū)就是以為成績可以決定一切。“實際上,成績只是個入場費———沒有優(yōu)秀的成績,根本拿不到面試機會;可是在面試中,面試官不會再問學生的成績了。學生在學習以外的特長等,更會成為面試官注重的重點。當然,哈佛大學的評判標準略偏重于體育特長生,但其他常春藤大學面試官所注重的內(nèi)容都是相似的。”
最終錄取決定權在校方
由面試官自主決定錄取標準,是不是太兒戲了?要是剛好碰到面試官那天心情不爽,學生豈不是白忙一場?黃沛云解釋,面試官在面試完每個學生之后,都要寫一份完整、詳細的面試報告,闡述自己錄取或不錄取該學生的原因。而且,最終錄取與否的決定權并不在面試官,而是在學校———學校會根據(jù)學生的成績、分數(shù)、參加活動情況、面試官提交的詳細報告、學生提供的兩封推薦信、學生獲獎情況、學生的文章來共同作出最終的決定。“而且,盡管面試官往往較為嚴格,但常春藤高校(除哈佛外)的校友面試官們身份都是各行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所以不太會出現(xiàn)太過主觀判斷的情況。”
黃沛云介紹,每年常春藤各高校大約會從遞交申請的學生中選擇7%擇優(yōu)錄取,而在所有入學學生中,中國學生約占2%-5%不等。
模擬面試
說說你如何組建樂隊
黃沛云為兩名中國學生進行了簡短的模擬面試。第一位男生是一位高二學生,來自廣州市一所優(yōu)秀中學。在面試中,他提到了自己組建樂隊和電子游戲方面的特長。黃沛云建議,他應該提升自己的詞匯量,同時在面試中突出自己在樂隊方面的特長。“建議他可以說說自己如何組建樂隊,每周有哪些練習或者演出;如果他希望在大學時修讀電子游戲?qū)I(yè),可以多花心思去發(fā)展自己興趣,比如開發(fā)某一個游戲程序,然后讓10多個同學體驗,并給予反饋以改進自己的程序。有目標、有想法就要有相應的行動,否則無法讓人感覺到做事的熱忱。”
注意與對方的眼神交流
另一位男生,對面試官的開場問候“how are you”還沒回應,就迫不及待先問面試官,“我是否可以問你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選擇去哈佛讀書?”之前在整個面試過程中,不斷闡述自己的觀點。黃沛云評述,他犯了很多年輕人容易在面試中出現(xiàn)的問題———缺乏聆聽的耐心,顯得不夠尊重對方。“而且就是因為顧著把自己的東西都掏出來,反倒忘記了與人交流最基本的技巧———說話時與對方的眼神交流。”
貼心提醒
對自己語言上的不足別太敏感
黃沛云特別提醒,“中國學生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自己語言上的不足很敏感。據(jù)我了解,在賓大讀書的中國學生,很多會因為怕自己英語講得不好而不和其他國家的同學接觸,令自己失去了很多人脈方面的機會,等到就業(yè)的時候則舉步維艱。在賓大讀書的中國學生,工程、數(shù)學專業(yè)的往往成績較好,但讀商科、寫作、歷史、社會等要求有自己想法的專業(yè)則比較難取得好成績。其實我覺得,對人文科學類專業(yè)而言,語言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學好當?shù)卣Z言才能學好這些專業(yè)。而學習語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和當?shù)厝私佑|,融入當?shù)氐沫h(huán)境。我想說說我自己的例子———我出生在美國,但我的普通話和廣東話都可以讓中國人聽懂,因為我父母在家是講廣東話的,而我平時也會看很多TVB港劇。這就是我融入廣東話語境的竅門。中國學生在國內(nèi)總是把精力放在語法上,其實到了美國,就應該多和同學交流,這樣很快就可以融入。”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