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哈佛大學哲學的視頻在網(wǎng)絡上風傳。“原來哲學課能講得如此有趣又發(fā)人深思,原來哲學是如此深沉又與生活緊密相關。”不少高校學子在觀看后紛紛表示,現(xiàn)在還認為哲學意味著枯燥乏味,那就真是過時了。
哈佛大學哲學課為何受追捧?請聽一道情景題——
該不該把橋上的胖子推下去
先做個選擇。“假設你是一位電車司機,你的電車正以6英里/小時的速度行駛。這個時候你發(fā)現(xiàn),在車軌的盡頭,有5名工人正在干活,你試圖開始剎車,但讓你驚恐的是,你的手剎不靈了!事實令人絕望,因為你很清楚,如果電車撞向這5位工人,他們必死無疑。”
“你不知道如何是好,直到你突然發(fā)現(xiàn),在電軌的盡頭,剛好有條岔路,而在那條岔路上,只有1個工人在干活。電車的方向盤還沒有失靈,所以你可以選擇把車拐向那條分岔路,撞向那1位工人,從而救了另外5位工人。第一個問題,此時,你覺得怎樣的選擇是正確的?”
這是哈佛大學里,一門叫Justice(公正、公平)的哲學課上,主講教授邁克桑代爾拋給大家出的一個情境題。也許和課堂上的大部分學生一樣,您會選擇了把電車開向岔道——如果你只可以撞死1個人,那么選擇去撞死5個,那是不對的。
立場很堅定?那么請考慮接下來設置的情況:現(xiàn)在你是一個旁觀者。你站在橋上,恰巧可以俯瞰到電軌。現(xiàn)在你同樣很絕望,直到你發(fā)現(xiàn),離你不遠的地方,在橋邊,站著一個超胖的大胖子,你可以推他一把,他掉軌道上,正好能卡住電車而拯救那5個工人……
這下,您還會以“犧牲一個,拯救更多人”為原則來作選擇嗎?在哈佛的課堂上,剛才同意轉向岔道的大多數(shù)學生,幾乎全體“倒戈”,他們認為,這個胖子原本不牽扯在故事里,他們只能讓電車去撞那5個工人。
大多數(shù)學生在兩次選擇時,都選擇了大部分人的陣營。但很明顯,他們作選擇時的理論基點是矛盾的,這讓大家迷惑不解。結果邁克教授告訴你,這些爭論,通通與哲學有關。
最近,哈佛大學把該校歷史上最大的一門課程——邁克桑代爾教授開設的這門Justice,首次通過在線的方式,向全世界開放。
Justice是哈佛歷史上最受學生喜愛的課程之一。近年來,每學期選該課的學生上千人,學校只好把課堂設在了能容納幾千號人的哈佛大學Sanders劇場。
在中國,不少學生都在相互推薦優(yōu)酷上的這組視頻,有網(wǎng)友甚至跟帖表示:“真是了不起的授課,了不起的互動思考,差距不是一點點。”
熱:哈佛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在中國流行
記者聯(lián)系了哈佛大學本科生院的Nancy,她介紹說,Justice是一門本科生的課程,因為主講教授很有名,課程內容又生動又基礎,所以課堂著實火爆。
Nancy透露,參與了Justice課程后,學生會在教學大綱上,發(fā)現(xiàn)長長一串必讀書單,全部都是當代學生最不“感冒”的:亞里士多德、洛克、康德、約翰密爾等的名著。學生不止要讀這些深奧的書,他們還要在課堂上討論當代的政治和法律爭議,討論它們背后的哲學問題。邁克教授對學生們說:“我們不僅要真實地感受這樣的抽象、遙遠的書籍,還要來認真地討論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議題,包括政治生活。我們讀這些書,解決這些問題,然后我們看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而這種教學方式,正悄然在國內高校流行。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何俊曾經(jīng)在哈佛做過訪問學者,他很熟悉國外的這種“激情洋溢又理論緊扣實際”的教學模式,并表示這種模式已經(jīng)在國內流傳,國內的哲學系也有這么好的“銷路”。
比如,在浙江大學,每年都有很多同學選修哲學門類的公共課。一方面同學們可以學到很多案例,同時,哲學能訓練學生特有的邏輯思維,對于很多理工學科來說是也不無裨益。“我們一般人只是在尋求符合什么樣的規(guī)則,而很少問這項規(guī)則本身是否合理。哲學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培養(yǎng)學習者分析與批判的能力,來對習以為常的東西進行反省。”
何俊很同意邁克教授把他的哲學課定義為“一個‘陌生化你所熟悉的一切’的過程”。
冷:選報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寥寥無幾
尷尬的事實是,學生們聽哲學課聽得津津有味,卻又很“理智”地和哲學系保持距離。在中國高校專業(yè)中,哲學系已經(jīng)待在“冷宮”好多年。
何俊談到這個問題時,不無遺憾地表示,這跟就業(yè)情況很有關系。據(jù)了解,不僅在國內,即使在國外,哲學專業(yè)的就業(yè)形勢也不是很好,最好的出路就是高校教師。但是在歐美等高等教育發(fā)達的西方國家,謀取一份教職又相當困難,因此許多具有哲學博士學位的年輕人,往往需要在工作之余打點零工以維持生計。
“在中國,哲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情況更為突出。目前,就業(yè)以市場為基礎來調節(jié)。但似乎沒有一種職業(yè)是與哲學專業(yè)對應的,哲學系學生甚至可能連做一個秘書都沒有資格!”
何俊認為這中間存在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社會在接納人才的時候,選擇方式過于狹窄,很多指標都受到專業(yè)的限制。”所謂“專業(yè)對口”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事實是,很多工作并不一定就需要那么多所謂的“專業(yè)知識”,比如世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它們在招兵買馬的時候,從來不僅僅從會計或者金融等專業(yè)選擇,而是對所有專業(yè)的所有學生敞開懷抱,它們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強悍的思維邏輯能力和對新事物的適應能力。“再加之業(yè)已存在的許多就業(yè)歧視,比如年齡、性別等等,更使得哲學專業(yè)學生就業(yè)雪上加霜。”
既然就業(yè)有了這種“認專業(yè)”的慣性,國內高等教育的功能就發(fā)生了偏失——越職業(yè)越熱門。何俊認為,我們的教育似乎已經(jīng)忽略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塑造人的素質。而素質則包括基本的價值觀、思想方法,最后才是生存的技能,而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是難于技能的掌握的。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