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国产自在线观看_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_中文字幕永久在线中文免费_国产调教视频在线观看

走進萬佳|萬佳服務: 北京總部|廣州| 溫哥華|多倫多|洛杉機|紐約
萬佳留學資質認證留學資質認證:BJ2000016
您的位置:首頁 > 留學攻略 > 美國頂尖金融學院(Finance)申請點評

美國頂尖金融學院(Finance)申請點評

2013年02月21日來源:美國留學網(wǎng)作者: 萬佳留學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

先說說finance PhD畢業(yè)之后的前景。如果你在美國,finance PhD畢業(yè)之后要么b-school作professor,要么去industry。前一種出路的好處是生活相對而言會比較穩(wěn)定,而且有假期,收入也還不錯(按照去年的標準,top b-school finance的起薪在16萬左右,有朋友拿到18萬以上;一般的finance系能給到14萬左右)。但也有壞處,其中一點就是前六年要拼死拼活的爭取拿tenure,從這個意義上講,其生活和讀PhD的時候沒什么差別。再就是現(xiàn)在finance professor越來越不好作,今年的job market更是差得可以。后一種出路,去industry,也許會有很好的發(fā)展機會,但不確定性很強。一般在industry的前若干年也是會很累的,但不同的是工作干完了也就沒有事了,換句話說,是給別人干活,這與在academia里給自己干活是很不一樣的。

top15 finance departments的一些總體情況:

Chicago: 中國人在這里不是很多。所知道的是北大95的一個哥們現(xiàn)在在那里。Chicago的特點是系大,而且各個方向上都有頂尖牛人,而且少壯派實力強。(比如說國內現(xiàn)在很流行的那一本Asset Pricing的作者John Cochrane就是其一。順便說一下,此人是Fama的女婿。)加上其經(jīng)濟系的背景,以及多年來經(jīng)濟方面良好的學術傳統(tǒng)和環(huán)境,所以一直是很多人首選。 Chicago原來是要考兩個comps考試的,一個是第一年末,和econ的人一起;另一個是第二年,自己系的。但現(xiàn)在變成一個也不考了,改成第二年要交一個paper。Chicago的這個program是有名的tough的,有一個Columbia的professor講,他自從畢業(yè)就從來沒敢回Chicago去做一個formal presentation。Chicago的學生沒有辦公室,如果你不去找professor的話也就沒人找你。

Sloan (MIT):這些年中國學生也不多。MIT的finance并不是很大,但是精英云集。此系第一門核心課由Steve Ross來講。系里牛人甚眾,就不列舉了,但值得一提的是Sloan的幾個中國教授。一個是王江,應該可以說是中國人里在finance界做的最好的人了。另一個是潘軍,assistant professor,當時去MIT的時候還很轟動,但主要原因是當年MIT招了3個female professors。另外有一個Andrew Lo,我至今沒搞清他的中文名,是個臺灣人,現(xiàn)在負責系里的research(當然,在外面也有自己的hedge fund)。此人與Campbell和Mackinlay 合著的那本The Econometrics in Financial Markets幾乎所有finance PhD人手一本。但MIT這兩年的placement并不很好(我指的是academia placement,下同)。去年畢業(yè)的兩個Ross的學生,一個做的還不錯,卻是一個bad presenter;另一個韓國人,感覺非常一般,而且弄了一個典型的韓國蘑菇頭,被認為糟糕已極。

Stanford:特點是系小,但是很精。主要著重在asset pricing方面,系主任Duffie應該是在asset pricing上頂級的人物,尤其在continuous time方面,所著作的dynamic asset pricing theory幾乎是這個方向上的通用教材。另外Singleton等人的affine yield term structure model也以成為該系的標志之一。這些年來,Stanford畢業(yè)的人多數(shù)的committee都是由Duffie, Singleton & Sargent組成,而且placement普遍不錯。但去年Sargent被NYU挖走之后不知道會怎樣。Stanford的黃明是一個中國 professor,北大畢業(yè)的,當年是物理的背景,據(jù)說做model的能力極強,一個例子是當初他在Chicago的時候,連Barberis這種人
做model 都要他來幫忙。也許是因為Stanford研究領域的偏重asset pricing吧,這么多年以來它招的中國人幾乎全都有物理背景(黃明,潘軍,劉軍,戴強。。。),我所見到的物理背景最弱的是去年畢業(yè)的那個王能,他當初在Caltech拿了一個chemical physics/physical chemistry的master。另外沒聽說過Stanford從中國大陸直接招過人。

Stern (NYU):老牌強系,Stern很大一部分的聲譽靠finance來支持。這是全美最大的finance department,全職的professor有四十多人,在各個方向上都有代表性的人物,研究范圍一應俱全,幾乎涵蓋finance研究的所有領域。中國的professor有戴強和梅劍平。Stern 現(xiàn)在處于一個上升期,據(jù)說去年placement是最好的(among all major finance departments)。另外處于紐約也是其天然的一個優(yōu)勢。當初Stern的樓是在Wall Street 里面的,鄰居是American Stock Exchange,和整個NYU并不在一起,只是90年代才搬到現(xiàn)在的位置。Stern系里的氣氛很好,一個Chicago畢業(yè)的professor說自己畢業(yè)剛到Stern的時候就有感于此。由于系大,所以Stern每年招的學生相對也多,這兩年每年都有6、7個。招生的時候并不是如Stanford那樣強調理科背景(當然并不是忽視),而著重在背景是否扎實,是否有潛力上。往年Stern的PhD都是要經(jīng)過面試的,但這兩年沒有。

Wharton (UPenn):Wharton的名字是再響亮不過了,做為全美最早的b-school,其名聲一直是among the top。但這兩年感覺它的在走下坡路,隨著老一批牛人如Sandy Grossman等人連續(xù)退休(Grossman 是全力去搞他的hedge fund去了),Wharton有點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但據(jù)稱其junior professors都做的不錯而且很有潛力,所以相信它有一天會反彈。Wharton的comps考試是不fail人的,所以學生的壓力并不大,這可能也是最近placement不好的一個原因。 Wharton的finance系也很大,而且每年發(fā)出的offer特別多,前前后后大概會有十一二個,但由于很多人會被其他top schools搶去(去年至少有一個韓國人去了Stanford,兩個中國人去了Stern),最終enroll的平均在5個人左右,所以如果有朋友在它的waiting list上,其實是非常有戲的。中國的professor有夏一紅,UCLA Micheal Brennan的學生。

Anderson (UCLA):Anderson的finance一直都是享有盛譽的,其牛人如Mike Brennan, Eduardo Schwartz及Richard Roll等都是在finance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似乎都擔任過AFA的president,前兩人幾年前去過北大。)UCLA好像這兩年結果出的比較晚,今年到現(xiàn)在還沒有定。去年招了三個學生,有一個是中國人,其余兩個是美國人。(很令人驚訝,竟然有如此高的美國人比例。)Brennan和 Schwartz基本就算是退休了,六月在羅馬還會正式為Brennan舉行一個退休儀式,以表彰其對finance領域幾十年來杰出的貢獻,眾多牛人都會出席。中國的professor有劉軍,現(xiàn)在好像負責招生的工作,原來北大畢 業(yè)的,Stanford的PhD。今年的一個畢業(yè)生Ashley Wang原來是北大的,Longstaff的學生,估計會去UCI。

Yale:許多人都對Yale有所誤解,認為其水平不高。實際的情況是,Yale的finance research一直among the tops。在fix income里面極有名氣的CIR model中的Ingersoll和Ross都常年在這里,只是Ross幾年前被Sloan挖去了。另外Ingersoll的the theory of financial decision making原來一直被作為標準的finance教材,直到現(xiàn)在也是一本必不

可少的參考書目。Yale的中國PhD一直很多,今年的第一批offer已經(jīng)給出,至少有一個是中國人。中國的professor有陳志武,很強,both in academia and industry,也在搞hedge fund。原來在Yale的還有一個中國professor何華,MIT拿的PhD,做asset pricing的,主要是derivatives,當初在Salomon Brothers做到md,回到academia呆了兩年,又被Lehman Brothers請到日本去當research group(can't remember the name exactly)的頭去了。

Haas (UCBerkeley):Berkeley的finance professor不多,但名聲都很好,在asset pricing方面似乎更有名氣。Mark Rubinstein當初和Cox等人的binomial tree model現(xiàn)在仍在industry被廣泛的用于option pricing,是一個理論指導實踐的典范,他的那本options markets與Hull的那本齊名,在derivatives方面是權威的書目(尤其是在industry及advanced mba level上,包括financial engineering)。Berkeley的另一個優(yōu)勢來源于它的著名的econ department,這么好的資源不用豈不浪費?Berkeley finance的placement還可以,今年在job market上的有一個人不錯,但不知道最終去那里了。

Columbia:Columbia finance的中國人甚多,而且每年都有。但是Columbia有一個特點:不喜歡要轉校的學生,換句話說,他們喜歡背景比較純的。這不是空穴來風,是 Columbia的一個professor自己說的,這里就不說明是誰了吧。2000的時候,Columbia從北大統(tǒng)計系招了一個本科女孩,似乎對于非 finance和econ專業(yè)而想直接從國內來學finance的人是一種鼓舞。但需要說明的是,那個女孩在ccer拿了一個雙學位。Columbia去年畢業(yè)了一個叫張小燕的(北大經(jīng)院的),去了Cornell的Johnson,做的相當不錯,畢業(yè)之前在JFE發(fā)了一篇paper(coauther with Hodrick?)。今年又有一個中國人畢業(yè)(Xing,北大經(jīng)院的),好像也不錯,去Rice。

Kellogg(Northwestern): kellogg一直是美國商學院中的佼佼者,本人對其感覺一直很好,但說實話,對那里finance的具體情況了解不多,只見過有 Jagannathan,就是弄出HJ bound的那位。kellogg各個系的placement一般都很好,但finance這兩年不如以往,但鑒于整個job market形勢不樂觀,也就不一定能說明什么了。

Harvard:HBS是沒有一個PhD program是finance的,但是有business economics,如果你選的方向是financial economics,其實和其他學校的finance是沒有區(qū)別的。BE好像沒有中國人在里面,也沒有中國professor。BE的placement 真是好啊,幾乎年年都有人去top schools??匆幌翨E這些年畢業(yè)人的CV,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之前都是在harvard或是其他如mit等“傳統(tǒng)牛?!碧幠玫膶W位,不知道是不是一個傳統(tǒng)。HBS的PhD條件之優(yōu)厚是沒的說了。免去學費之后每年有兩萬七八的獎學金,剛入學的時候每人還發(fā)一laptop。另外,雖說“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乃大師之謂”,但像HBS那樣的校園環(huán)境確實會讓你感到有優(yōu)越感。我覺得BE的吸引力不見得比那top5差,從某種程度上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Fuqua (Duke):Duke被稱作南方的Harvard,系里有microstructure上的大牛Pete Kyle,他的那篇著名的continuous auction是finance PhD必讀的paper之一,而且據(jù)說每有新一界學生推他的結果時都會有不同的結果;但不管怎么說,作為一篇seminal paper,確實寫的很棒。系里有一個David Hsieh(即“謝”)是香港人,MIT畢業(yè),做asset pricing,當年在Chicago,后來被Duke挖去。去年有一個中國人,感覺名字應該叫彭玲(沒見過中文),不知道最后去的哪里。今年Duke的 offer已經(jīng)給出了,但沒給國內直接申請的,waiting list上排名靠前的好像也是從美國申請的,其他情況不詳。

Simon (Rochester):Rochester是JFE的老巢,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它在finance界的地位。Simon的學生待遇很好,而且氣氛不錯,好像這個program也不是很tough。去年Stanford的王能和Wharton的張路都去了那里做assistant professor。Simon的申請費很貴,但好像GRE/GMAT達到一定分數(shù)是可以免掉的,不知道這兩年是不是仍舊如此。

Johnson (Cornell):Cornell的finance挺小的,但是去年一下子招了至少3個assistant professors。Cornell的O'Hara是現(xiàn)任的AFA president,老太太感覺挺有風度的。O'Har是microstructure上的頂級人物,有一本market microstructure theory,挺薄的,不到300頁,但寫的特好。中國的professor有一個李海濤,yale的PhD。

Michigan:這個學校我是真的不熟悉,只知道finance系內印度人甚眾。之所以把它挑進 來而非OSU Fisher是因為其商學院總體水平高一些,名聲更盛。(但OSU對JF有很多年的貢獻,似乎更合適。)

以上是我所感覺的top15 finance departments的一些總體情況,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更正和補充。top15順序是隨意的,不分先后。這里的中文名字多數(shù)都是我“音譯”的,并且只有professor或已經(jīng)畢業(yè)PhD的名字,以免給在讀的PhD們增添麻煩。遺漏之處我會補充。


關于申請。

首先說說申請背景的問題。

大家普遍的印象是,finance系喜歡招數(shù)理背景好的申請者,這一點兒都沒錯,但不要把這一條強調得太過分。其實看重math/physics背景主要始于90年代。當時隨著asset pricing中的derivatives pricing的大行其道,有著堅實math/physics背景的人成為各b-school的寵兒。

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之前都應該算是 finance的黃金時期,學術界上代表性的是幾位眾望所歸的金融經(jīng)濟學家先后得到諾獎。modigliani獨享85年諾獎,markovitz, miller和sharpe分享了90年諾獎,merton和scholes得了97年的,如果black當年在世的話,也是當仁不讓的另一位得主。(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其他一些經(jīng)濟學家如arrow,debreu,tobin及l(fā)ucas等人也在financial economics中有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只不過不完全歸為此類而已。)業(yè)界的表征是hedge funds的大量涌現(xiàn)以及新的financial instruments的出現(xiàn)和使用。由john meriwether領銜的salomon brothers arbitrage group更可以說是把finance phd及prof們帶到industry的先驅者之一。隨后wall street各大投行紛紛效仿,一大批phd們成為了trader。89年larry hilibrand的2300萬年終bonus是wall street all time legends之一,讓業(yè)界體會了“智慧的價值”。arbitrage group的這一“dream team”后來搞的LTCM更是傳奇,只不過是downside,正應了中國的老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個人認為LTCM的倒掉是這幾年沒有 finance牛人得到諾獎的原因之一。

雖然可以說derivatives pricing的風潮已經(jīng)基本過去,但其對于finance領域的影響仍在對于申請phd的人來說,這一因素是不可不考慮的。最典型的例子 stanford。前文中已經(jīng)提到,stanford的中國phd們,這么多年來全都是有著深厚數(shù)理背景的人(今年又招了三個原來北大的牛人,兩數(shù)學一物理,一水兒的奧賽金牌,在美國的top univ.)。建議兩種人不要申請stanford:一是沒有數(shù)理背景的;二是從國內申請的。那些math/physics major的朋友們倒是可以認真考慮一下這里。從某種程度上講,甚至不需要太多fin/econ的知識。(潘軍說她當初physics phd畢業(yè)之后的最初想法是去wall street工作,但發(fā)現(xiàn)好多東西不懂,于
是就想“系統(tǒng)的學一下finance”,然后就...)

那些fin/econ背景的申請者們用不著擔心,其實上面說的是一個特例??傮w上,各大finance系固然強調數(shù)理背景的重要性,但程度遠不及 stanford那樣。而且,似乎有一個趨勢:有著扎實fin/econ背景的人更容易受到青睞。很多人都在討論工作經(jīng)驗對于申請的影響。對于大多數(shù) finance dept.來說,這不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相反的,背景較純,from school to school的申請者是很受歡迎的。究其原委:

第一可能是培養(yǎng)phd的目標函數(shù)不同,強調的是academic research;第二可能是因為工作過的人精力容易分散,另外可塑行不強。

關于申請程序和材料。

各系對于申請材料的處理程序不完全一樣,但一般都是分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phd office的審閱。一般的b-school都會設立一個phd office,掌管全院phd的各項事宜。phd office會進行第一遍也是最粗略的篩選,重要是看你的材料是否齊全,而且是否滿足一些最起碼的要求。第二個階段是把材料送交到系里,由finance 自己的prof審。每年finance的申請者都是最多的,根據(jù)學校不同,top schools一般在200-400人,近兩年有強烈的上升趨勢。而在申請者中大約有一半是中國人。你想想,這么多人的材料,誰拿到手里不煩哪?!所以這一階段會持續(xù)很長時間。有一些學校,如chicago,在prof看材料之前會讓在讀的phd先篩一遍
,再給一個大體的rank,你可以認為這是第1.5階段。第二個階段結束后,會有一個大體的被錄取者名單出來,之后就是第三個階段,committee的討論了?;旧显谶@個階段,第一批給的 offer就會定下來了,waiting list上的人也差不多。然后自然就是正式發(fā)出offer的程序了。

申請材料的重要程度其實是很難劃分的,有的學校盡管會公開自己所認為的各材料的相對重要程度,但在真正審閱的時候并不一定遵從??偟膩碚f是沒有一個標準。不過如果你某一個方面的材料極強,那么就很有競爭力了。

推薦信:首選自然是找牛人寫。去年有人從國內申請的時候用了constantinides的推薦信,在chicago的applicant rank里排得很高;有人拿到fama的推薦信,最終也是offer一大把。另一個很好得選擇是找和你要申請的學校有直接關系的人寫推薦信。用 chicago作例子的話,就應該找從chicago畢業(yè)的人;在chicago作visiting scholar的人;自己的同學/導師/coauther現(xiàn)在在chicago作prof的人...注意,推薦信一定要從學術的角度出發(fā),找個什么“大公司”的老板寫是沒用的,又不是在申請mba。

GPA:至關重要,沒什么可說的。

Paper:基本沒什么大的幫助,除非水平高in English,或是在著名journal發(fā)表的。屬于intangibles。

GRE/GMAT: GRE考完了要申請finance的話還用不用考GMAT?一般我的回答是不用。因為浪費精力,而且用GMAT申請沒有優(yōu)勢,why bother then?但這里又出來一個問題:這兩年由于ETS風波,有一些學校對于GRE的成績持懷疑態(tài)度,有的甚至明確說明不要GRE機考成績,這時GMAT似乎就顯得必要了。可即便是這樣,今年不還是有人GRE機考接近滿分而拿到了top school的offer?其實GRE/GMAT對申請的影響真是不大,沒有人會對此特別注意,有個差不多的成績也就行了。但有一點,你的各方面成績要比較均衡,別GPA3.9而GRE才不到2000;或者反過來GRE2400而GPA才3.0??偟膩碚f,如果你有精力,不妨考個GMAT,否則就用GRE 吧,又可用以申請econ,兼容性強。

PS:要看自己的造化了??赡苡行㏄S可以借鑒,但不要抄襲。自己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感覺像廢話)。

還有一些零散的東西,就散著寫吧。

政治這東西在b-school里其實和任何地方都一樣。如果要最終有個好placement,除去你自身的水平之外,所在的系以及你的導師是誰都有影響。 top schools一般都是你來我往。最夸張的說法是mit和harvard的畢業(yè)生只不過互換一下,工作就都解決了。而你一旦得罪了系里某個牛人,想拿 tenure就千難完萬難了。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tradition,尤其在招生和畢業(yè)擇業(yè)的時候,很明顯的有著傾向。比如說,有的學校就不喜歡自己的phd去industry。還有的學校就不喜歡自己的學生去作intern。還有的學校就不fail人。還有的...反正說來說去,各系 utility functions不一樣。

閑聊兩句econ。princeton的econ是個牛系,這沒什么可多說的。該校沒有b- school,但econ系里financial economics這一方向上頗強,而且princeton的center of finance應該也算是掛在econ系下面的。另,傳統(tǒng)上,chicago和harvard的econ dept.也是很傾向于financial economics的。chicago econ的畢業(yè)生有不少去了finance系。但一般這種流動是單向的,很少有finance phd畢業(yè)去econ dept.(princeton除外)。去industry。中國人去industry的,科大的人最多,做的也最好,我所知最牛的人現(xiàn)在的收入是千萬級的。industry里還有一批math/physics作quant的牛人。(有的學校的physics dept.會有至少一半的中國學生去選fixed income。)

waiting list。約等于offer。正如前文所述,各finance系招的人都有很多重合的,所以waiting list上的人極有戲。waiting list是有rank的,rank#1的人跟拿到第一批offer沒什么別。這時的心態(tài)一定要平穩(wěn)。

interview。至關重要,成敗就此一舉了!

finance prof要教課,教學任務是很重的。尤其是面對一捆交了大把大把銀子來的mba們。據(jù)說HBS的prof討好學生很厲害,動不動就在課上發(fā)點兒糖果什么的。(幾個HBS的MBA們和我說的。)但一般教phd的課就爽了,如果你愿意,可以猛勁的torture他們。

國內的金融研究這幾年已經(jīng)有了很大發(fā)展,也有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金融這一行業(yè)。但不得不承認,還有很多人對這一領域有著錯誤的了解。我就因為學金融而被某同學稱為“一身銅臭”。事實上,financial economist和其他學科的學者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你如果去industry自然不一樣了)。另外,國內對于金融這一學科的限定并不準確,這從專業(yè)名稱上就可見一斑?!皣H金融”,“貨幣銀行”事實上都是宏觀經(jīng)濟學研究的范疇,和金融并不等同。(北大現(xiàn)在改稱金融學了吧?)現(xiàn)代金融學時間上是從五、六十年代開始擺脫簡單的會計和法律描述而自成一體系的。Markowitz的Portfolio Theory及Modigliani-Miller的MM Propositons的發(fā)表可以說是現(xiàn)代金融學開始形成的正式標志。MM Propositions里面所用的no arbitrage argument更是成為了金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Black-Scholes formula也是基于這一假設的。金融學的發(fā)展中也吸取了很多經(jīng)濟學的研究成果,比如說信息不對稱問題就在corporate finance里面有著廣泛的討論。而金融市場也是現(xiàn)實中最趨近于現(xiàn)代微觀經(jīng)濟學中的competitive markets假設的市場,因而自然也吸引了眾多經(jīng)濟學的注意。這樣一來,金融學和經(jīng)濟學就密不可分了?,F(xiàn)代金融學被稱為financial economics是合適的。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發(fā)展,金融學已經(jīng)基本成熟,asset pricing和corporate finance成為了兩個基本分支。除此之外microstructure相對比較獨立,另外就是近年來興起的behavioral finance了。研究方法上無外乎theoretical和empirical approaches,experimental倒是不多見。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加入到finance這一領域中來。

 

>>我感興趣,馬上在線咨詢
獲取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