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發(fā)布的全美大專院校排名是眾多學生和家長的升學寶典。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美國的大學為了爭一個靠前的名次,從而得到更好的生源,在私下里也是煞費苦心、絞盡腦汁的。
你追我趕為排名
高等教育水平在美國很多大學的區(qū)別并不是很大,但是各學校對自己的排名卻很在乎,因為歷年來,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確能讓學校成為“明星”。30年前,杜克大學并不像現(xiàn)在這樣引人注目。但是今天,它已被譽為美國“南方的常春藤”。雖然杜克大學取得成績是因為它花大力氣加強了師資力量和學校建設(shè),但每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大學排名也為它的名望上升出力不少。近年來,杜克大學在大學排名中穩(wěn)居前十,今年名列第八位。
爭取排名的競爭在美國大學之間是非常激烈的。康奈爾大學的經(jīng)濟學家羅納德·伊蘭博格就曾在《學費增長》一書中解釋了康奈爾大學如何靠勸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改變一些評比標準來提高自己的排名。
一些批評家抱怨,這種所謂的大學排名太武斷了,起碼有五六個標準并沒有太大意義。此外,過去評比的一些軟性標準已經(jīng)讓道給硬性指標,比如考試分數(shù)、教師薪資水平、學校的錄取率等在大學排名中可以定量評比的標準。反對大學排行榜的代表人物勞埃德·撒克認為,很多大學熱衷于通過“市場推銷”手段提高自己的聲譽,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大學排行榜投其所好,對大學像球隊一樣進行排名,歪曲了高教機構(gòu)的辦學宗旨。撒克還發(fā)起了一個反對大學排名的運動,號召美國各知名大學加入,還高等教育以本來面目。目前全美已有62所大學加入了撒克發(fā)起的反對大學排名運動,有趣的是,加入運動的大學在排行榜上的位置均比較靠后,名列排行榜前茅的大學一所也沒有參加。
老牌精英學校褪色
不管用何種方式和何種排行榜來評比,美國大學中最著名的還要屬“常春藤聯(lián)盟”?!俺4禾俾?lián)盟”因為美國最古老的精英大學建筑物均被常春藤覆蓋而得名,由美國東北部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及達特茅斯學院組成。這個響當當?shù)拿栄赜弥两?,已成了美國“學術(shù)實力”的象征。
比起歐洲的貴族化教育,美國人覺得自己對特權(quán)名望并不那么看重,就連老牌精英大學也認為他們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優(yōu)秀人才,因此不得不眼看著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學生和教師到別的地方去。1994年,新式精英學校華盛頓大學的新生中有60%在高中時期是成績排名在前10%的好學生,到2003年,這個比例上升到90%。新式精英大學得到的正是老牌精英大學失去的。
目前,“常春藤聯(lián)盟”仍然主導著羅氏獎學金(RhodesScholarships)的歸屬,但比以前要少得多。
羅氏獎學金是1904年牛津大學為網(wǎng)羅世界最優(yōu)秀的學生而設(shè)置的。上世紀60年代,“常春藤聯(lián)盟”學校的學生獲獎名額高達該獎學金的39%,而最近10年里,他們能拿到的羅氏獎學金只占總體的27%。
有雄心的學校渴望得到更好的學生,但越來越多的學生卻不再愿意選擇老牌名校就讀。學生和他們的父母都開始將“精英”的范圍擴大,更傾向于將目光投向“第二梯隊”的學校。這使得一些“后起之秀”的排名猛提。例如,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華盛頓大學在1987年的大學排名是第二十三位,到2003年,其名次已上升至第九位,超過了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和布朗大學等眾多名校,這一成績令華盛頓大學欣喜不已。
沒錢難上名牌大學
無論是學生還是學校間的你追我趕,都離不開一個“錢”字。對于那些家境貧寒的考生來講,上名校深造很可能只是一場無法實現(xiàn)的美夢。對大學排名問題研究超過10年的威廉姆斯大學校長莫頓·歐文·斯蓋皮洛曾大聲疾呼:“我們的名校正在失去1/4聰明但卻貧困的孩子?!?
在美國,富裕家庭的孩子總是更容易跨進名牌大學的門檻,這已經(jīng)成了美國教育界心照不宣的共識。
近10年中,在美國上大學的花費平均占富裕家庭收入的6%,并且一直保持穩(wěn)定水平。對中產(chǎn)階級家庭來說,10年前的大學學費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是17%,現(xiàn)在略有上漲。然而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情況就更糟了,大學學費從10年前占其收入的64%一躍漲到現(xiàn)在的71%。
美國著名私立大學阿姆赫斯特學院校長安東尼·馬克斯說:“我們的名牌學院和大學已經(jīng)在機會之門上觸壁了。富有的孩子和貧窮的孩子比起來,能順利拿到學士學位的機會多了六倍?!?
美國的高等院校曾紛紛表示盡力克服入學機會不均等的問題,使生源實現(xiàn)多樣化。
哈佛大學曾宣布,不要求年收入在40000美元以下的家長對學校進行捐贈。同時,哈佛大學也在積極招納家境貧寒但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問題是,即使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有足夠的財力免除貧困學生的學費,但美國的中等教育體系并沒有這樣的彈性。貧困家庭子女從小學開始,獲得的學習資源就較差,教室更擁擠,書本更少,甚至連申請大學的過程也知之甚少。“常春藤聯(lián)盟”大學往往設(shè)有大學預(yù)科,為考生提供大學入學考試(SAT)的輔導教師,但這些對貧困學生來說只能望而卻步。他們不敢冒險去申請自己向往的學校,以免失去更容易拿到獎學金的大學入學機會。
卡爾頓學院和華盛頓大學則表示,其實學校一方也有難處。學生支付學費的能力是不少大學招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考慮因素。鑒于經(jīng)費緊張,大學要招夠自付學費的學生,用他們的學費補貼學校需要發(fā)放的獎學金。而另一些學校發(fā)放獎學金則是出于策略上的考慮,他們提供的獎學金政策是希望用更少的錢吸引最優(yōu)秀的學生報考,而非因應(yīng)貧困考生的經(jīng)濟需求。這樣的政策無形間使許多家境貧困的考生進入私立學校就讀的機會化為泡影,但這樣做卻有利于提高大學的排名。(王盈 艾方林 中國駐紐約總領(lǐng)館教育組)